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(ITP)的年发病率大约在3到6每10万人中间,出血仍然是导致ITP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。因此,治疗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安全的血小板计数,以避免严重的出血事件。
多年来,皮质类固醇和静脉免疫球蛋白(IVIG)一直是ITP的首选治疗方法。然而,尽管初期的反应率相对较高,接受类固醇治疗的患者中只有大约30%能够实现长期的缓解。因此,许多成年ITP患者需要寻求额外的治疗选择。

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、发展及其机制
促血小板生成素是一种主要在肝脏中合成的糖蛋白,同时在肾脏和骨髓中也有少量产生。它通过与位于巨核细胞表面的促血小板生成素(TPO)受体(c-Mpl)结合,调节血小板的生成。这一过程激活了诸如JAK2/STAT5、STAT3、PI3K/Akt、ERK及MAPK/STAT1等细胞内信号通路,显著促进了巨核细胞的增殖与分化,从而增强了血小板的生成。
第二代促血小板生成剂包括罗米司亭、艾曲波帕、阿伐曲波帕和鲁索曲波帕。其中,罗米司亭和艾曲波帕已获准用于其他一些疾病,例如急性放射综合征相关的造血异常(罗米司亭)、与HCV感染相关的血小板减少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(艾曲波帕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