卓商务 资讯
热点推荐 史学大家许倬云去世,许倬云曾含泪说出:但悲不见九州同 将个体生命与家国命运的深刻联结定格为永恒的悲怆

投稿:admin
2025-08-04 19:21 3 阅读
导读:2025年8月4日清晨,美国匹兹堡的晨光中,95岁的史学大家许倬云与世长辞。这位被誉为“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”的学者,用毕生心血书写中华文明的脉络,却在生命终点以一句“但悲不见九州同”的叹息,将个体生命与家国命运的深刻联结定格为永恒的悲怆。

2025年8月4日清晨,美国匹兹堡的晨光中,95岁的史学大家许倬云与世长辞。这位被誉为“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”的学者,用毕生心血书写中华文明的脉络,却在生命终点以一句“但悲不见九州同”的叹息,将个体生命与家国命运的深刻联结定格为永恒的悲怆。
 
生于1930年厦门鼓浪屿的许倬云,自幼便亲历了近代中国的动荡。抗战烽火中,他随家人辗转流徙,目睹山河破碎、生灵涂炭。这种“在路上”的童年记忆,塑造了他独特的史学视角——拒绝宏大叙事,转而关注历史长河中“沉默的大多数”。正如他在《万古江河》中所言:“历史不该只是帝王将相的丰碑,更应是千万普通人活过的痕迹。”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期间,他系统吸收西方社会科学理论,却始终以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为根基。这种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的治学路径,使其代表作《西周史》《汉代农业》既具备全球视野,又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。他笔下的“古代中国三部曲”,以政治制度、经济结构、文化转型为经纬,揭示了中国从分封走向大一统的内在逻辑。
 
1970年定居美国后,许倬云始终保持着对中国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怀。他拒绝美国高校的终身教职邀约,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公开反对思想审查,直言“秦始皇都管不了思想,你们也管不了”,为此付出流亡海外的代价。这种知识分子的担当,在其晚年口述著作《经纬华夏》中愈发鲜明:“救自己就是救国家,就是救世界。”即便全身瘫痪,他仍以仅存的右手食指修改文稿,将毕生思考凝结为对中华文明存续的终极叩问。
 
作为大众史学的拓荒者,他打破了学术与大众的壁垒。《万古江河》以“文明对话”的视角重述中国史,被译成20余种语言;《中国文化的精神》则用“天、人、群、己”的框架,为现代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文化坐标。这些著作全球销量逾百万册,证明真正的史学生命力在于“让历史照亮现实”。
 
2023年《十三邀》访谈中,许倬云谈及两岸分治时潸然泪下:“这一生最大的遗憾,是但悲不见九州同。”这句穿越时空的悲叹,承载着超越政治的文明焦虑。他曾在《说中国》中构建“多元一体”的文明模型:从新石器时代的多元起源,到秦汉“天下秩序”的初步成型,中华文明始终通过文化而非武力实现整合。这种整合力在近代遭遇西方冲击后逐渐式微,而许倬云晚年最忧心的,正是这种文明凝聚力的消解。
 
在他看来,真正的“九州同”不仅是疆域统一,更是文化认同的重建。2024年获得唐奖汉学奖时,他特别强调:“中国文化的核心,在于‘和而不同’的共生智慧。”这种智慧既体现在古代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中,也应为当代多元世界的冲突提供解药。
 
许倬云的离世,带走了一个“以历史为志业”的纯粹灵魂,但其思想遗产仍在激荡回响。他揭示的文明演进规律——从《中国古代社会史论》中的社会结构分析,到《熔铸华夏》对文明融合机制的阐释——为理解中国道路提供了独特范式。而他对普通人的历史书写,则开创了“自下而上”的史学新风,影响了一代人文学者。
 
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今天,许倬云的追问愈发振聋发聩: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文明的独特性?如何让历史记忆转化为构建共同体的力量?这些未竟之思,或许正是他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。这位“行走的图书馆”,最终化作一盏不灭的灯,继续为漂泊的文明指明归途。

显示全部内容...
免费咨询 (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您)
加盟有哪些优势?加盟的条件需要什么要求?还有什么类似的项目推荐...
姓名

手机

留言

验证

我已同意并阅读 《品牌网服务条款》

优秀品牌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