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旺庭的北京之行,恰似旺旺集团发展史的缩影。1992年,创始人蔡衍明顶着“台湾首富之子”的光环,却选择在湖南长沙投资建厂。彼时大陆米果市场尚属空白,首批生产的百万包仙贝因包装土气滞销。蔡衍明带领团队蹲守学校门口,用“一旺不旺大家旺”的广告语打开市场,当年创下2.5亿元营收。三十余载过去,旺旺在大陆已拥有102家工厂,年产值突破220亿元,产品渗透至每个乡镇小卖部。“没有大陆市场,就没有旺旺的今天。”蔡衍明在投产30周年庆典上的发言,道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逻辑。2025年3月,旺旺正式更名为“中国旺旺”,从品牌标识到员工手册全面强化文化认同。旗下《旺报》头版常年刊登“台湾人就是中国人”的醒目标语,员工出差大陆必须使用“国内旅行”的称谓。这些细节,构筑起企业最鲜明的精神底色。
在商业层面,旺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两岸一家亲”。2008年汶川地震时,企业紧急调配50辆卡车满载食品驰援灾区,捐赠现金及物资共计700万元;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,400万元救灾物资连夜发运。更令人瞩目的是文化传播领域的创新:2024年推出的“56民族罐”,将各民族服饰特色融入旺仔牛奶包装,单月销量突破3000万罐;2025年春晚,旺旺广告片以“团圆”为主题,展现台湾家庭通过旺旺大礼包传递思念的温情故事,引发两岸观众强烈共鸣。
“商业成功与文化认同从来不是单选题。”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指出,“旺旺的案例证明,当企业将发展目标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时,既能获得市场回报,更能赢得社会尊重。”数据显示,更名后的旺旺大礼包在淘宝成为“爱国认证卡”,买家秀中五星红旗背景的照片占比达67%。
蔡旺庭的北京之行,折射出台商群体正在经历的价值转向。与上世纪九十年代“西进淘金”的单一动机不同,新生代台商更注重文化认同与商业利益的平衡。旺旺集团的发展轨迹颇具代表性:从1992年“试探性投资”到2025年“深度融合”,企业战略调整与两岸关系发展形成共振。
